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日期:2024-03-29     来源:www.zpg8.com    浏览:559    
文章简介:入园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讲,就像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父母暗自心焦——孩子会不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否会想家……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眼神,父母“明知山有虎”,但为了孩子的综合进步,却不能不“偏向虎山行”。

入园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讲,就像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父母暗自心焦——孩子会不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否会想家……看着孩子楚楚可怜的眼神,父母“明知山有虎”,但为了孩子的综合进步,却不能不“偏向虎山行”。

话说回来了,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的焦虑自然难免。然而,在大家的调查中却发现,孩子的焦虑,除去源于陌生的人和环境,还有非常大一部分,源于同样焦虑的父母!

这种痛楚,大家感同身受。这种痛楚,大家愿与你一同分担。所以,大家做了如此一期策划——入园,别把你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个案回放随孩子一块走进幼儿园

人物:茵茵

记录:张伟英

简历:4个月大时,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茵茵被送到安徽凤阳的爷爷奶奶家。平常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看重,比较重视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茵茵性格开朗,不喜欢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去年,茵茵回到广州入读幼儿园。最初时,茵茵像大部分同龄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老师和父母一段时间的帮忙和引导,茵茵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她的入园焦虑期……

第一个月:惶恐不安

幼儿园报名前夕,茵茵家人就对家附近的幼儿园密锣紧鼓地进行“考察”,经过一番比较,终于选定了目前的幼儿园。

入园第一天是半天亲子活动,爷爷奶奶带茵茵到幼儿园,两位老人仔细地检查着课室、卧室、卫生间,看看桌子的棱角是不是有危险,摸摸被子是不是松软,询问老师食谱的营养配给是不是合理。之后,他们与同班的孩子和父母一块进行亲子活动,观看中大班的小朋友表演节目。茵茵开心得缠着奶奶不愿走。

第二天,爷爷奶奶送茵茵到幼儿园门口。奶奶的心一下子像被掏空了似的,强忍着眼泪对茵茵说:“乖孩子,将来在幼儿园身边就没奶奶了,你渴了就问老师要水,吃饭如果不饱要叫老师添。”茵茵迷惑了:“奶奶,你不跟我一块进去?”“好孩子都是自己上幼儿园的,知不知道?”奶奶说完就挪开茵茵的手筹备走。茵茵立刻挣扎哭吵:“奶奶,我要奶奶!”她紧紧地抓住奶奶的手不放,老师半抱半拉地想把她带到班上。这个时候,奶奶实在忍不住,紧紧地抱着茵茵也不走了,两个人都哭了好一会,爷爷吓她:“茵茵是好孩子,要听话,不然就不要你了。”说完,爷爷快点拉着奶奶往外走,茵茵在大哭中被老师抱进了课室。她加入了新生哭闹的行列,早餐也不吃。直到哭累了,就呆呆地坐着,两手扯着小手帕不放。

第三天,茵茵死活不愿进幼儿园,奶奶安抚她说:“茵茵乖,今天已经上了第三天,再有两天就到星期六不需要上了,奶奶带你上公园划船。”茵茵一边哭一边说:“我还要去钓鱼。”一阵纠缠后,茵茵抽噎着跟老师进了课室。她怯怯地问:“老师,奶奶什么时间来接我?”经过老师安慰,她稍微喝了点粥,但一想起奶奶,又忍不住哭开了。

奶奶依旧躲在课室窗下,一直等到听不见孩子的哭声,才舒了一口气离开。

一个月下来,爷爷奶奶发现茵茵在家常常发呆,天天情绪都很紧张,晚上睡觉抱住奶奶不放下,梦里也哭,有天半夜醒来,哭着要回安徽老家,跟以前活力四射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爷爷奶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奶奶摇头叹气:“孩子被折磨成如此,不如大家还是带她回老家,等大点再送吧。”茵茵父亲立刻打消了他们这个念头:“没事,个个孩子都要历程这一过程,过一段就好了。”

评析:

茵茵从小由祖爸爸妈妈抚养,比较娇气、任性,她不曾离开过爷爷奶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忽然“失去”亲人,内心感到恐惧、无助,表现得极为不安,是非常正常的。同时,因为长期得不到爸爸妈妈的拥抱、安抚,孩子也易出现自信心不足,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当孩子较长期出现焦虑,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情绪,反过来,父母的焦虑又通过他们不适合的言行影响孩子。譬如,爷爷奶奶对幼儿园考察得丝毫不漏,对幼儿园本身就不放心,这会给孩子对幼儿园导致戒备心理,影响她融入集体生活;再者,爷爷奶奶想把孩子送回老家自己继续带,如此一来,孩子必会产生逃避心理,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并引发新的焦虑。除此之外,迁就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是舍不能自己,甚至会抓住这个弱点向成人提需要。这时,成人若不调整我们的心态,将会加剧孩子的不好的反应。

对策:

父母应该多与老师交流,打造信赖。信赖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如此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人手中。父母只有自己第一信赖幼儿园和老师,孩子也才能信赖幼儿园、信赖老师。父母可以透过手册或直接交流,询问孩子在园吃喝玩乐的情况,一同探讨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办法。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进幼儿园是走向独立生活、融入集体的必经阶段,不是受折磨,更不是为了超越其他人。成人不适合的怎么看会增加孩子的重压,致使孩子对幼儿园失去亲切感。正确的办法是明确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并用一些方法跟孩子分别,以使开始的几天好过些。

第二个月:走出困惑

国庆放假一周,一周后回园那天,与奶奶分手时,茵茵红着双眼问奶奶:“是否睡好觉,奶奶就来接我?”奶奶拉着她的手指说:“一言为定。”之后,茵茵哭闹的现象比其他小朋友有所降低,基本上只在早上离别及午睡前哭一会儿就收声了。虽然她天天依旧拿着小手帕,但她开始想和班主任老师接近,注意周围的小朋友,特别喜欢音乐活动,表现得很高兴。

评析:

对于茵茵这种孩子,从家带来一件熟知的物品,如小手帕等,其实是她心理的一种安慰,起到发泄有哪些用途,能够帮助减轻她对家和家人的依恋。老师和家人都没必要急于取缔她的物品,要等她日后情绪相对稳定时再进行教育。

对策:

要让孩子尽快走出焦虑,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尤为重要。依据茵茵的表现,老师准时与父母拟定计划,对她的需要在幼儿园相对放慢、放宽,在家则由家人抓紧,孩子在家的事情尽可能让她自己做,不包办代替,对孩子说话注意艺术,不拿幼儿园的借口来“教育”孩子,使她对幼儿园产生好感。[!--empirenews.page--]

家人可以和老师商量,在开学初期阶段,找一些适合的时间,设计一些活动内容,带孩子到老师家玩,培养老师与孩子的感情。因为茵茵的班主任老师家与她住同一小区,老师也有一个女儿,所以爷爷奶奶常常带她到老师家与老师的女儿玩,老师也带女儿到她家做客。茵茵回到幼儿园后,感觉到有一个熟知的人可以依赖,陌生感渐渐消除。同时,茵茵父亲也常带她跟同事、朋友的孩子玩,让她多交朋友,学习与同龄人交往。

第三个月:消除焦虑

两个月后,茵茵已极少哭闹,老师看她进步了,立刻选她当小旗手。天天在幼儿园门口,茵茵都会高开心兴地与爷爷奶奶说再见,回到幼儿园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有一天她身体不舒服,爷爷想跟着她进幼儿园告诉老师,结果被她拦住:“老师说过,要自已背书包进幼儿园。”

评析:

茵茵个性较强,自尊心也较强、好胜不服输。对于如此的孩子可以采取勉励的方法,准时鼓励她,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对策:

孩子进步后,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和嘉奖是少不能的。在家,父母对孩子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感到由衷的开心,可以在每一个休息日带孩子到户外玩,为孩子买些小礼物,告诉孩子那是由于他能在幼儿园安心上课,所以休息日就能放松地玩,并获得父母的认同,从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彻底消除新入园的焦虑。

孩子上幼儿园了,这是儿童社会化成长中尤为重要的一步。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朋友和老师,孩子会有一系列变化:开始时对新环境感到好奇,一两天后开始哭闹、依恋亲人,继而担心、拒绝甚至恐惧,这类因入园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统称为入园焦虑。

我过去进行了近两年的《城市幼儿入园焦虑与干涉研究》课题研究,刚开始对三所幼儿园新入园的105名幼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察看,记录表明:有100名幼儿多少地存在各种不适应的表现,约占95.23%。完全没问题的孩子极少,但状况紧急的也不多。通常情况下,两周时间后,孩子基本能适应。个别较为紧急的,老师也探索出较为有效的对策。

专家小结帮孩子顺利渡过“断奶期”

●文/广州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魏敏

对儿童来讲,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肯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除去哭闹、拒绝、发脾气,食欲变化和睡眠结构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等都是很突出的表现,所以,父母要为孩子提供爱心和支持。

除此之外,对于个别孩子,因为处于一个新环境,或许会再现婴儿期的行为,如吮手指、易哭、摔打东西、说儿语等,父母对此要表示理解。3岁儿童,成长的速度可能减慢,食欲会降低,尤其是又换了新环境。孩子还常会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特别是想赶上其他大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时,更是如此,所以睡眠时间会紊乱;喜欢抓住自己热爱的东西不放等等。父母对此还要适合地提供帮助,适应孩子的天性与需要,如提供机会让孩子训练自理技能,达成帮助成人做事的愿望等。

肯定的焦虑能够帮助孩子的成长,但长期的焦虑则会干扰孩子的健康,这也正是很多父母所担忧的。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困扰着父母,甚至动摇送孩子入园的信心;然而,父母的担心、摇摆和焦虑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的焦虑。所以,要有效缓解孩子入园的焦虑,父母第一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相信老师有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放心,孩子才可能安心,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园筹备工作,帮助孩子顺利融入幼儿园的集体日常。

有关链接

入园焦虑产生的可能缘由

入园适应性问题:对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则的变化、人际交往、情感暂时性缺失等的不适应。

家庭的教养方法:过分照顾、过分依恋、期望过高、自由放任、隔代教养等。

幼儿园的教育教养方法:教师的经验、幼儿年龄偏小、入园与升班同时进行、全托制等。

温情提示

-为孩子提供爱心和支持当他哭时,给以安慰,当他害怕时,消除其疑虑,设法减轻孩子的恐惧。

-做好思想筹备工作告诉孩子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那里有很多小朋友陪他一块玩,有很多好玩的、美味的,父亲、母亲下班了就来接他回家。

-与孩子一块筹备入园用具陪孩子一块买新书包,家人赠送文具,祝贺孩子长大进入幼儿园。

-陪同孩子参观幼儿园在教师的安排下,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在幼儿自由游戏过程中,教师与父母可以亲切地交谈,让幼儿感到爸爸妈妈与教师很了解,以促进幼儿放心地与教师交往。

-结伴入园在参观幼儿园的过程中,父母有意与其他父母交谈,帮助我们的孩子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朋友,入园时见到有认识的小朋友,幼儿会很容易且愉快地融入集体。

-为孩子提供机会训练生活自理技能会自己吃饭、着装,自己收玩具;告诉孩子有问题而自己又不可以办的,要会请求大人帮忙。

孩子看法父母放心,孩子才能安心

到了每年新生入园这一天,无论你到哪家幼儿园,就算已是中午时分,依旧会看到为数不少的父母在幼儿园周围往里张望,他们一定都是新入园幼儿的父母,由于不放心我们的孩子,偷偷地跟踪察看。面对入园问题,父母比孩子表现得还要焦虑。

到了两三岁,孩子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父母的怀抱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来讲,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生活,一定会有不安全感,入园焦虑由此产生。这也是孩子生活旅途上首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难免遭到肯定的影响。孩子的焦虑当然会使父母们忐忑不安,怎么样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就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孩子和爸爸妈妈分开,孩子和爸爸妈妈同样都要经受分别的阵痛:那些抽泣、尖叫与孩子求爸爸妈妈留下来时的绝望都足以把父母的心撕成一块块碎片。然而,大家需要了解,孩子期望爸爸妈妈留在身边是很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让孩子掌握独立,却是别人生情感成长中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爸爸妈妈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长大,不可能不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身为父母,假如自己立场不够坚定,态度不够鲜明,就比较容易给孩子找借口不回幼儿园。[!--empirenews.page--]

爸爸妈妈焦虑不安的情绪只能给孩子导致更大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离别焦虑症假如比较紧急的话,会减少孩子智商活动的成效,甚至会干扰其以后的创造力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及早降低孩子的离别焦虑,以利于以后能力的进步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要比你短期的阵痛和孩子的哭声,更具备要紧的意义。

因而,父母要做的,第一是自己放心,然后才能让孩子安心。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